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聚焦科技创新,发力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探寻新的发展动力和坐标。图为在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
本报记者 | 荆文娜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医药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打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一以贯之的政策方针。要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搭建政企常态化交流平台,助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支持外资企业扎根中国,加强研发创新,推进中高端产品本土化生产,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共赢。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业加快创新发展,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供应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有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同时,也促进国际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产业基础日益坚实
工信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为9.3%,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11.3%,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医药工业不断提质增效。同期,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医药储备体系不断完善。 今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上半年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回归正增长轨道,特别是3~6月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4.9%、4%和6.2%,生产形势逐步向好;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以上,我国医药出口回归常态化;49家A股生物医药企业净利润同比翻番,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国医药工业稳步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惠企政策的持续加码。自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配套政策密集落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推进医药工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务院国资委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在地方,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京津冀三地签署《共建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从中央到地方系列利好政策的接续出台,有效提振了医药行业发展信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医药行业权威人士表示,我国医药工业创新发展已实现与国际接轨。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上半年共有44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中有27个1类创新药,包括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考格列汀片等;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共有27个,涵盖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心肺支持辅助系统等多领域。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我国新药获批数量和医药创新企业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国产创新药占比显著提升。
深化改革加速“引进来”
对于药品创新而言,审批上市的漫长流程及产品价值是行业最为关注的。近年来,为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我国不断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效率持续提高。国家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药品平均审批用时已从2017年的16个月压缩到12个月,审评在法定时限内的完成率由15.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98.8%。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累计批准创新药品142个、创新医疗器械235个。一大批新药、好药、创新医疗器械成功上市,在有效保障各类临床需求的同时,还加速出海,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刚刚结束不久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外医药企业“秀肌肉”的舞台。透过“进博之窗”可以发现,我国与欧美的新药获批“时差”正在不断缩短,在创新药获批方面,我国不仅与全球同步,甚至“抢先一步”,加速了跨国药企落地中国。 勃林格殷格翰生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臧雨果在此次进博会上表示:“中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勃林格殷格翰既是见证者,也是获益者。”勃林格殷格翰在2019年启动了“中国关键”项目,将中国全面纳入其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实现了中国与全球研发同步,让中国患者能够搭乘全球创新药物“首班车”。 创新药在我国的加速可及,也是我国支付制度加速改革的体现。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进博会上表示,药品集中采购为国家医保目录更新腾出空间。通过每年动态调整目录,药品从上市到进入医保的时间,从过去的5年左右缩短到不足2年,广大国际药企的创新产品可及时进入医保目录。目前,已有70多家外资企业中选集采,诺和诺德、赛诺菲、美敦力、强生等企业都曾三次以上中标,相关产品更广泛地惠及了中国患者。 “下一步,中国医保部门将在完善医保基础设施及服务能力,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商业健康险、慈善捐助、医疗互助等其他保障力量发挥作用,满足患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该负责人说。 在此背景下,跨国药企在华创新研发体系、产业和生态布局不断完善。借助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跨国药企纷纷加码中国市场——今年3月,诺和诺德宣布在天津继续扩张产能,项目投资约为40亿元,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6月,复星医药联营公司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上海张江国际医学园区落成启用;10月,礼来宣布将投资约15亿元用于其苏州工厂的产能升级,扩大2型糖尿病和肥胖创新药物的生产规模……
“走出去”仍需持续创新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周惠近日表示,在国内医药市场新形势下,出海扩大国际贸易,已成为众多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破局点。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额621.9亿美元,同比增长0.1%,其中出口353.4亿美元,同比增长4.4%。而且,我国医疗器械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累计出口134.4亿美元,同比增长5.1%,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高。 不过,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也面临着挑战。专业人士表示,我国医疗器械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生物原材料等方面与一些国家仍存有较大差距,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加速重构,也对我们的行业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还需要协作平台。”复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刘新中表示,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上海自贸区设有一个“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这一开放中心由浦东新区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鼓励强生、西门子等跨国大型企业以协同创新的模式在国内孵化科创项目,并参与科创项目的战略定位及后续渠道赋能,“这或许可以为想要走国际化路线的科创企业提供一些发展思路。” 随着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一批大型制药企业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我国本土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在国际上愈发得到认可,随着多项跨国合作项目落地,助推我国成为世界医药创新重要高地。 专家强调,要真正按照药品研发规律推动创新药发展。创新药研发是“长周期的”,资本跟进大都是“短耐心的”,未来在新一轮创新药研发过程中,各方仍需齐头并进,共同加强对药品研发规律的把握,让更多优质创新药不断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