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11月11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会场内外,富有中国元素的特色产品和主题活动吸引了各国观众的目光。图为一名工作人员展示大熊猫主题的明信片。新华社
本报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11月11日至22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来自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公约》缔约方代表、商界领袖、科学家、青年代表、媒体记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参加本次大会。 本届大会有望推动各方商定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制定全球2025年后的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还将就减缓、适应、损失与损害、《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碳市场机制等议题达成一揽子平衡成果。 尽管各方都对新的气候融资目标表示支持,在大会开幕前也已展开多轮、多层次讨论与协商,但最终能否在资金数额、贡献方、资金来源类型等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将取决于COP29各方的谈判结果。 COP29将优先讨论基金的运作细节和资金分配问题,以及四个战略优先事项,分别是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协同融资框架(包括灾害风险减少和气候变化适应融资),适应资金投入机制的转型,建立自然生态系统的科技预警体系和加强基础设施的适应性。这些战略优先事项将决定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具体实施方案。 COP29首席谈判代表亚尔钦·拉菲耶夫11月12日宣布,《公约》缔约方已于11日打破多年围绕全球碳市场机制的争论僵局,缔约方已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下的碳信用额度标准及其动态更新机制达成共识,这是完成《巴黎协定》第六条谈判的关键一步。“这将是一个改变规则的工具,有助于将资源流向发展中国家,并可帮助我们(通过促进跨境合作)在实施气候行动计划时每年节省2500亿美元成本。”拉菲耶夫说,“在经历多年僵局之后,在巴库,已经开始出现突破。” 虽然《巴黎协定》第六条具有推动全球减排的潜力,但此前一直面临诸多矛盾。例如碳信用的分配机制不够透明,以及如何确保减排项目的实际效果、避免虚假减排,以及如何处理碳信用的跨国转移等,也一直是热议问题。(本报记者季晓莉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