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邮 箱
 
   
 
 首页  今日要闻 发改新闻 地方新闻 产经新闻 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 绿色共享 物价消息 商业资讯 企业债券 债券公告 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要闻  
 
电子报
 
铸就精神之基 筑牢物质之台
——构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双翼
2024-07-04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积极推进“三馆”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秀洲“三馆”指秀洲区图书馆、秀洲非遗馆和秀洲农民画艺术馆,于2021年9月底建成开放,总面积1.6万平方米。图为读者在秀洲区图书馆内阅读。新华社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积极推进“三馆”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秀洲“三馆”指秀洲区图书馆、秀洲非遗馆和秀洲农民画艺术馆,于2021年9月底建成开放,总面积1.6万平方米。图为读者在秀洲区图书馆内阅读。新华社

 


本报记者 | 邵鹏璐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深刻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对增强“四个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进行了重点论述,推动“两个文明”一起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根本要求:物质富足  精神富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深刻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观点提出,这正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从未自矜自傲、固步自封,而是坚持守正创新、谦和包容的底气。
    中国首都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涵养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在新时代延续传承、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展现出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与人文气象。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认为,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在所难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物质是精神的保障,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就无从谈起。专家表示,党和国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不断创造物质财富,构筑厚实的经济条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生活幸福,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的目标。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这是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的深切感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和博物馆超1万家;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广大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淄博烧烤”“尔滨”等爆火出圈,“村晚”“村超”“村BA”广受好评,端午假期“圈粉”国外游客,持续攀升的文旅消费热度,升腾着经济发展温度,也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气象。专家认为,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同时,全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需要二者相互促进。”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孟广禄表示,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发展愿景:实现富强中国文明中国交相辉映

    “党的二十大报告绘制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这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共同推进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举说,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国力强盛的富强中国,也要建设一个文化繁荣的文明中国,实现富强中国和文明中国交相辉映。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实现富强中国的基础。
    “2012年67500元、2015年83500元、2018年99000元、2022年115500元……”翻开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湾里村彭家村小组村民彭金华家的“家庭账本”,家里收入情况记得清清楚楚。
    彭家村小组是我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彭金华在内的50位农户将每天家庭生产生活收支情况详细记录在记账手册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居民收入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总体持平,意味着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发展红利。
    翻开我国的“国家账本”,近年来,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以2022年为例,教育支出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4.1%,卫生健康支出占8.7%,农林水支出占8.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8.1%,城乡社区支出占7.4%。
    专家认为,党和国家通过促进高质量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高质量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又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并在更高水平上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持续用力,不断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迈上新的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把发展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将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将明显缩小……
    在李玉举看来,除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之外,未来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极大发展还将体现在拥有与富强中国相应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水平、进入全球创新型国家前列、形成完备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这3个方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如今,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消费需求正在与日俱增。专家提出,深入挖掘文化价值、创新文化表现形态、推动文化与其他经济业态深度融合,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中,文化不断提升经济活动的附加值,激活创造力、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文以化人,文化消费通过产品和服务传达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感,创造经济收益,更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自信。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2年保持在50%以上,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与此同时,近年来文旅消费的快速增长趋势越发明显。
    “诗在,长安就在。”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与李白的人生追求、家国情怀和贯穿全片的48首唐诗,引发中国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截至2023年8月底,该片票房突破18亿元,成为2023年电影暑期档中的一匹“黑马”。业内人士认为,令人惊叹的不仅是这部动画电影的高票房,更是由它引起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电影院变成孩子们的“大型背诗现场”、《长安诗选》等衍生品脱销、电影中的传统服饰和舞蹈引发众人模仿……一次文化消费可以成为一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种下文化记忆、文化自信。
    当前,中国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不仅只存在于我国,更属于全人类。小说、影视剧等一批文化产品从国内火到海外,为全世界认识中国开辟了新的窗口。

献言献策:筑牢物质基础  涵养文化自信

    业内专家提出,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需要用精神作引领。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认为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物质基础“搭台”,精神文化“唱戏”。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精神文明的发展则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动能。当前,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专家认为,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供给,将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扩大经济增长空间,更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为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困难提供强大动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孟广禄认为,可以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专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激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池春水”。放眼全国,“文博热”“非遗热”“传统节日热”蔚然成风,国潮文创、古风汉服成为新时尚,《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饱含中华审美特色的文艺作品叫好叫座,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滋养人民精神,同时也构成人文经济新形态。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认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补齐短板,厚植发展后劲。”“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供给。”“聚焦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精准施策、久久为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为筑牢物质基础、涵养文化自信,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强建言献策。
    专家表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前进道路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就一定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期号:】【版面:】【作者:】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
招标投标 | 更多>>
· 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 2024-06-25
· 资产处置公告 2024-05-23
· 中国信达山东分公司关于… 2024-04-13
· 中国信达北京分公司关于… 2024-03-19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4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2
· 公告 2024-01-20
· 资产处置暨招商公告单 2023-12-02
发改新闻 | 更多>>
·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会代训… 2024-09-28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 2024-09-28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埃塞俄… 2024-09-10
· 打通培训到就业“最后一… 2024-09-07
·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会…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多国有…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5亿… 2024-07-3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 聘 | 网站广告刊例 | 广告刊例 | 招标公告刊例 | 订阅服务 | 版权声明 | 郑重声明 | 中国发展网 | 记者证查询 | 技术产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39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  京ICP备09051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65573925;举报投诉email:[email protected]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