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邮 箱
 
   
 
 首页  今日要闻 发改新闻 地方新闻 产经新闻 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 绿色共享 物价消息 商业资讯 企业债券 债券公告 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要闻  
 
电子报
 
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未来五年“路线图”发布
2024-08-03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张海莺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未来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等作出部署。
    8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仇保利、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司长尚建华、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王胜军介绍《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郑备表示,《行动计划》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五年将提升至接近7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近十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郑备表示,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仍待提高,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不足,超大特大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城市安全韧性存在短板弱项。
    为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部署实施4项重大行动、19项重点任务及有关政策措施。“主要是突出以人为本、聚焦两类重点地区分类施策、着力补齐城市短板。”郑备强调。
    突出以人为本,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统筹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
    聚焦两类重点地区分类施策。一类是对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另一类是对城镇化率较高且人口持续集聚的地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着力补齐城市短板,主要针对城市发展中最迫切最突出的安全韧性问题,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加强城市洪涝治理,抓好城市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预计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升至接近70%。”郑备表示。
    
资金保障和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条件

    资金保障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符金陵介绍,财政部目前形成了三方面的支持政策体系。一是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均等享受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二是支持提高城镇承载人口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比如,‘十四五’期间,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累计投入600亿元,推动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23年,通过增发国债资金安排1400亿元支持全国重点城市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消除城市内涝隐患。”符金陵说。
    三是支持通过新型工业化来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安排奖补资金80亿元,支持1922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除了资金保障,《行动计划》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改革等方面也作出部署。
    张兵表示,一是在发挥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和指导约束作用方面。分类推进城镇空间协同紧凑布局,出台都市圈空间规划、市县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要求各地立足主体功能定位和城镇化发展阶段,因地制宜编制城市规划,推动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二是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要素支撑保障方面。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挂钩政策,推动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向经济发展优势地区适度倾斜。
    三是在规划实施监督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方面。首次完成全国683个设市城市城区范围划定,并从2020年开始开展重点城市体检评估,特别是针对超大特大城市、人口收缩城市和城镇化潜力地区,做好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更好支撑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张兵说。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人民创造更高品质生活

    《行动计划》明确,在工作推进中,注重把握好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分类施策、集约高效原则并作出了很多具体部署。
    --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
    尚建华介绍:“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做好促进农民工就业工作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也关系到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尚建华表示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着力拓宽就业渠道。落实稳岗返还、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政策,实施智能制造、家政服务等行业吸纳就业支持举措,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容量。
    着力优化就业服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出全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基层,让农民工获得可感可知可及的高质量就业服务。
    着力加强技能培训。积极摸排农民工知识技能基础、求职就业意愿和技能提升需求,分类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
    着力维护劳动者权益。健全农民工等人员社保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行动计划》对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作出具体部署,明确了下一步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满足居民户籍登记和迁移的需求。
    “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更顺畅、更便捷。”保利作出详细讲解,对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就业或居住年限原则上为半年,同时不得附加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额外限制条件;对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城市,目前有的就业或居住年限要求还比较高,要进一步降低年限门槛;对于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有条件的城市要探索取消积分落户年度名额限制。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面。王胜军说,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万个,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通过抓“个革命”即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累计更新改造水、电、气、热等各类老旧管线管道超过30万公里,加装电梯12万部以上,改造增设停车位300多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11万多个,增设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超过7.2万个。通过改造,这些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活力。据统计,大约4400万户超过1亿的居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些成效都是阶段性的,目前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仍在进行时。《行动计划》把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胜军表示,在目标上,将以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基点,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打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版,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期号:】【版面:】【作者:】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
招标投标 | 更多>>
· 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 2024-06-25
· 资产处置公告 2024-05-23
· 中国信达山东分公司关于… 2024-04-13
· 中国信达北京分公司关于… 2024-03-19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4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2
· 公告 2024-01-20
· 资产处置暨招商公告单 2023-12-02
发改新闻 | 更多>>
·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会代训… 2024-09-28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 2024-09-28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埃塞俄… 2024-09-10
· 打通培训到就业“最后一… 2024-09-07
·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会…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多国有…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5亿… 2024-07-3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 聘 | 网站广告刊例 | 广告刊例 | 招标公告刊例 | 订阅服务 | 版权声明 | 郑重声明 | 中国发展网 | 记者证查询 | 技术产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39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  京ICP备09051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65573925;举报投诉email:[email protected]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