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邮 箱
 
   
 
 首页  今日要闻 发改新闻 地方新闻 产经新闻 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 绿色共享 物价消息 商业资讯 企业债券 债券公告 招标投标
招标投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要闻  
 
电子报
 
壮大县域经济 须保持工业占比基本稳定
2024-08-20 00:00:00      中国经济导报


开栏的话

    作为连接城市群、都市圈和乡村之间的重要区域,县域高质量发展对打通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连接通道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本报自即日起开设专栏,将刊登各地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以及与县域经济相关的专家解读等文章,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 王晓涛

    “截至2023年,全国县域贡献了37%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39%以上的第二产业增加值,46%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在上月底举行的“2024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固然可喜,但快速发展的表象背后也不乏隐忧。

县域经济工业占比十年下降9个百分点

    就在同一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列举了一组数据:2010年,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为43.6%,高于全国的40.1%;2020年,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降到34.6%,十年间下降了9个百分点。“虽然34.6%高于全国的30.8%,但是十年间的下降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北京赛迪方略县域经济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彪随后所介绍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事实。“从县域经济的二产增加值来看,2016~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二产增加值由15.6万亿元增长到19.9万亿元,但同期其占全国二产增加值的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52.6%下降至41.2%。其中,2021年为最低点,占比仅为39.9%。
    “保持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基本稳定,这是一个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李毅中分析主要是认识上、政策上和执行中存在一些错误和偏差,导致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过快下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如何保持基本稳定投入机制?我认为一个是科技的投入,另一个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这两个投入如果不加强,制造业占比的合理比重是很难保持住的。”李毅中说,要加大县域企业的改造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把县域工业发展壮大。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三项建议

    会上,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李毅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是县域要遵循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服从服务经济大局。要遵照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任务,落实国家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等战略部署。
    特别是要遵守当地的主体功能定位,深度嵌入当地城市群、都市圈的产业体系中,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配套。建议中心城市的大型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应向县域企业开放。
    李毅中举例说,长三角地区其经济的支柱底层可以说是县域经济,像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江阴等,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县级市。
    二是县域要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市场状况、历史传承等,实现差异化发展。特别要注重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因此,县域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物产,专注深度精细加工制造,争创品牌,满足市场需求,解决民生就业,带动产业融合。”李毅中强调,要防止所谓中低端制造业的盲目退出和无序外迁。
    县域要培育优质企业体系,提升县域企业的基础能力。县域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要大力提升专业化的优势,要补短板、强基础,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强化完善当地的产业链。
    李毅中介绍,温州乐清电气产业集群是全国45个制造业集群之一,也是唯一以县域经济为主的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里有规模以上电气企业1044家,其中“小巨人”15家,单项冠军7家,龙头企业正泰和德力西为“链主”企业。他建议地方政府要通盘考虑,分层分类重点选培、逐渐提升,逐步形成本地优质企业培育梯队,打造县域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三是县域企业情况各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求真务实,不要盲目攀比。李毅中认为,要在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变革上做文章,要在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更新改造生产工艺装备,提高效率效益、质量品种、绿色低碳上下功夫。
    “我们要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上下功夫,用高科技、新科技来提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的质量,使其产生质变、实现跃升。”李毅中表示,产业数字化要从实际出发,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小、快、轻、准”的数字产品和解决方案。

县域新型工业化要支持民企发展

    “县域经济中,企业结构以民营企业为主,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更需要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政策落实到县域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李毅中认为,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尤其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并从多方面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是保持政策稳定连续,提升公信力、改善执行力、增强安全感。
    制定政策要科学精准,坚持问题导向,要深入调研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完善。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要防止产生负面叠加效应影响大局,如果一个部门的政策只从部门角度考虑,如果做的过头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进而会影响大局。”李毅中说。
    执行政策要力求落地见效。在落实鼓励类政策的时候,不要设置过多的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李毅中说:“政策很好,要让企业享受,否则,就给政策的落实设置了障碍,要以落实到位为目的去破除壁垒。”他同时表示,要完善政府的诚信履约机制,政府部门也要讲诚信,从而增强企业的安全感。
    二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央企国企要做出榜样。
    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地发挥国资国企的支撑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带动力。“支撑力和控制力是央企国企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是国家的脊梁;影响力和带动力,意味着央企国企要影响带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李毅中说。
    央企国企要继续发挥优势,向非公企业有序双向开放供应链和产业链。“央企国企要向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乃至外资企业开放,当然是有序地开放自己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让他们作为自己的供应商;同时,央企国企的二级、三级企业也可以作为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的供应商,双向开放,将来合作共生。”李毅中表示,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去年开始启动,现在已经有50多家央企加入,社会反响比较好。
    此外,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李毅中介绍,在全国1.2万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5%;制造业单项冠军有1200多个,其中民营企业占66%。“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民营经济已经广泛进入非禁领域,同时我们还应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建设工程。”
    三是支持民营企业为保障民生、稳定社会担负重任。
    如今民营经济在涉及民生的制造业中已经占了很大比重,在县域工业中消费品制造业更为突出,今后还要注重发展消费品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民生的必需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生活服务业方面,民营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在研发设计、精细服务以及物流交通等生产性服务业中,民营企业也占了相当比重,在我国外贸总值中民营企业占了一半以上。李毅中强调,考虑到实体店的生存发展,线上线下要协调发展。

【期号:】【版面:】【作者:】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
招标投标 | 更多>>
· 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 2024-06-25
· 资产处置公告 2024-05-23
· 中国信达山东分公司关于… 2024-04-13
· 中国信达北京分公司关于… 2024-03-19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4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 2024-03-12
· 公告 2024-01-20
· 资产处置暨招商公告单 2023-12-02
发改新闻 | 更多>>
·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会代训… 2024-09-28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 2024-09-28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埃塞俄… 2024-09-10
· 打通培训到就业“最后一… 2024-09-07
·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会…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多国有…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 2024-09-07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5亿… 2024-07-3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 聘 | 网站广告刊例 | 广告刊例 | 招标公告刊例 | 订阅服务 | 版权声明 | 郑重声明 | 中国发展网 | 记者证查询 | 技术产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39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  京ICP备09051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35号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65573925;举报投诉email:[email protected]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